结缘《辛德勒的名单
日期: 2023-12-13 作者: 衣柜
《辛德勒的名单》是在1993年公开上映,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二战期间,一位德国商人辛德勒看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动了恻隐之心,利用自己的工厂收留了一批犹太人躲过了大屠杀!
我相信很多人即使没有看过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也看到过那张经典的照片,一位身穿红色外套的女孩站在人群的前面,不知道为啥,就觉得很震撼!那是一抹彩色,仅有的一点彩色!
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是一部非常好的反战电影,在国内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的评分也非常高!没想到这一次的巴以冲突引起了网络上严重的撕裂。
反对以色列的网友突然想找到了新的发泄的出口,冲进“豆瓣”,给《辛德勒的名单》清一色的低分,最后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的评分一降再降,从9.4降到7.5降到6.5最后降到4.1分!
谁也不会想到这部已经三十年的老电影为了反战而生现在却又成了很多人支撑自己立场的工具!
“哔哩哔哩”自己也看不下去了,现在这部电影的评分已经重新再回到了9.4分!现在挺以色列和反对以色列的人都在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我看了下目前电影评论区里打低分的观点大致差不多,辛德勒在二战的时候救了那么多犹太人,晚年的辛德勒在贫困交加中离世!借此讽刺犹太人忘恩负义,根本不值得同情!在网上搜索辛德勒晚年结果差不多,晚景凄凉,这样的文章各大平台都有大同小异!我不敢说我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辛德勒晚年,但是在这里可当作一个参考!
他在阿根廷接连两次投资最后都失败告终,年纪大了的辛德勒回到德国,进行了他最后一次投资,又失败了,这次他破产了!
犹太人到底有没有帮他呢,网上有一段话是辛德勒关于自己收留犹太人的,大意就是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阻止种族灭绝!晚年的辛德勒曾经来到以色列,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
辛德勒在离世之后葬在了以色列的锡安山,锡安山是啥地方,那是被称作圣山的地方,在耶路撒冷,在圣经和信徒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在墓碑上摆放石头被很多人嘲讽说是因为石头不要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是犹太人葬礼的习俗,是对于死者的尊敬!
50后著名导演叶大鹰近日发声:“要不说中国电影市场垃圾片票房高呢?《辛德勒的名单》被差评围攻,他们不清楚自己在反对什么?”
笔者20年前有幸沿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足迹”,出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波兰的克拉科夫、德国的柏林,二战在这三座城市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被历史刺痛的同时,感知现实的美好和精彩。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了近80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年上映,今年刚好30年。世界虽然比以前太平,但总是有一种如箭在弦和擦枪走火的风险,激起我回忆过往行程的欲望。
第一个城市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Budapest),当时亲德匈牙利政府掌权,这个城市和当时的德国军队一起遭到苏联军队重创;第二个城市是波兰的克拉科夫(Krakow),二战时波兰沦陷,克拉科夫成为纳粹德国殖民政权的统治中心,世界上现存最有名的前德军集中营就在其境内;第三个城市是德国的柏林(Berlin),是一个战败后被王者分割的故事。
当年飞机抵达奥地利的维也纳,没停留就从机场直奔匈牙利。255公里的距离,坐火车或坐豪华大巴都很方便。
去布达佩斯还可以顺道看看流经10个国家的多瑙河(Danube)是不是蓝色,亲眼看了能确定,听了好久的歌曲歌名没误导我,没污染的河水确实是粉蓝色,幸运的话还能够正常的看到双栖黄色巴士在河里畅游。
布达佩斯在二战期间受到盟军轰炸,还有102天的布达佩斯围城战,以及德国和匈牙利军队的破坏。但经过数十年的重建,外人很难发现明显的战争痕迹。
布达佩斯分为西(布达)和东(佩斯)两岸。这个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多瑙河从中流过,两岸距离400米左右,由九座桥梁连接。有流水,有桥梁,有悲壮的历史,组合起来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情元素。东岸有欧洲最大的塞切尼(Széchenyi)温泉浴场、英雄广场和现今的国会与市中心,要吃喝玩乐方便就得住东岸。西岸则是城堡、王宫和美术馆为主的文化所在地。东西两岸各自精彩。
游览市内交通靠地铁、巴士、船和走路。如果要在九座桥梁中选一座游览,那肯定是1849年完工,最古老和名气最大的塞切尼链桥。链桥的两边桥头各有两头气势磅礴的俯卧石狮子,它们静静地注视着近两世纪车水马龙的变迁,四周变幻的古往今来。
布达佩斯的夜景举世闻名,观景的最佳地点除了网上推介的城堡山(Castle Hill),另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是盖勒特山(Gellért Hill)。
此山山顶有一个纪念碑广场,山顶上的自由女神雕像,是纪念为匈牙利独立与自由而牺牲的人,是最接近战争的象征。山下有温泉,还有一座建在山洞里的教堂,如果想步行上山需要大约半小时,但绝对是具挑战的陡斜上山路。
夜景之所以漂亮除了这个城市中心区没有摩天大楼,不高的山顶就能以居高临下的角度鸟瞰全景。但最主要的是整个城市的装饰灯光都经过精心设计,用的是远古时代就属于高贵和神秘的金黄和银白色。伴随着从小就耳闻、名气如雷贯耳的潺潺长河,岸上建筑物与水中碧光色形成的倒影,空中仿佛传来宫殿华丽的圆舞曲,脑袋里顿时充满千古颂歌,眼前亮起朦胧奇幻的迷离光影。
是夜,离开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去波兰的克拉科夫,路程大约300公里,选择了一班“红眼”时间的火车。
所谓“红眼”,就是火车傍晚出发,第二天凌晨到达,中途不用换车,但得停十多个车站,速度慢得很。火车上有坐座,也有卧铺,但预订车票的日子票务紧张,最终只订到三人一房的卧铺,须要和两个陌生人共处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车厢。
清晨抵达火车站,天刚破晓,晨光初现,叫车十分便捷。同卧铺乘客的鼾声狂轰,我一夜无眠,到站时感觉昏眩,脑袋嗡嗡作响,眼睛也红了。
第一次知道“集中营”这个词大概是在小学高年级,英文课的秦老师介绍我们一本名叫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写的日记。作者是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女孩。
当年老师想让我们珍惜和平的意图用心良苦,但那时的英文水平确实太差劲,理解词汇已经很困难,更加不用说代入安妮全家人躲躲藏藏的生活,以及后来被抓进集中营的恐惧和苦难。
长大后有机会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内容围绕一个德国商人开了不同工厂来营救那些即将被送进集中营的波兰犹太人,能挤进去他的工厂的都能幸免于难,当时影片就在克拉科夫取景。
克拉科夫是一个古老和繁荣的城市。根据记载,公元7世纪已存在,1200年前就有蓬勃的布匹交易,也曾经是波兰首都长达500年,直到今天,还有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
城市在二战遭遇的苦难,除了有辛德勒(Oskar Schindler)工厂博物馆诉说当年的历史和经历,四周环绕着带刺的铁丝电网,恶名昭彰的奥斯威辛(Auschwitz)集中营,还有新奇特别的维利奇卡(Wieliczka)盐矿和其地下宴会厅和教堂,保存完整的皇家瓦维尔(Wawel)城堡,以及所有古老城市必备的、依然如故的老镇。
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和维利奇卡盐矿最方便的安排是参加一日旅行团,从酒店出发到结束约11个小时,舟车劳顿免不了,但可以省掉抢门票的苦差。
辛德勒工厂博物馆和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个肾上腺素和杏仁核不断被刺激的地方,绝对是所有悲惨和恐惧的总和。集中营内一条进营的长长铁路,和户外地上摆着蜡烛的一面砖墙,诉说了无限的绝望和痛楚。
瓦维尔城堡历史上是波兰王室的住所,但说不上雄伟。城堡现在是座博物馆,是波兰最顶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维利奇卡盐矿自13世纪以来开采了约700年后就停产了,盐矿有327米深,超过287公里长。盐矿中有吊灯的教堂、宴会厅、壁画和地下湖泊等,宛如一座地下城市。盐矿地下共分九层,其中有长达100余公里的隧道。当年波兰的矿工忙里偷闲,将盐岩雕刻成不同的物件,成就了现在这个联合国世界遗产的旅游景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下空间。
德国在二战时的行为使得战败后柏林不一样的地区被战胜国瓜分。根据网上资料,“苏联控制的东柏林,以及由美国、英国与法国控制的西柏林”,到1961年东德建起柏林围墙防止东德人出逃,从此以后柏林变成铜墙铁壁的东柏林与西柏林。进出东西柏林有好几个检查站,而查理(Charlie)检查哨是唯一只让外国人通过的检查站,过了这个站,就进入东柏林的检查站,然后就是各安天命,自生自灭。柏林这面长达155公里,高达4米的高墙,最终在1989年被拆除。
参观柏林最好的方法是在网上参加免费的步行游览,让当地人先在两三个小时内快速导览一遍,游客随便什么时间都能离团来个深度游,毫无限制。
柏林博物馆和艺术馆多,博物馆岛就是这里面佼佼者。其他著名的景点是普鲁士国王在1791年建成的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象征欧洲人民统一和平,他绝对想不到150多年后仗打得更凶,不幸去世的人更多。附近还有一片由2711大混凝土块组成的犹太人纪念碑群,另一方向望去,大片雄伟的建筑群属于德国联邦议院(Bundestag),是主要立法机构之一,如果有时间能预约参观。
看看残留的柏林围墙是来柏林的根本原因,这墙看起来似乎不高,仔细看,墙头建有一个圆顶,增加了爬墙的难度。
听说当时还有一面内墙,要翻两面墙还要躲避子弹,难度太大。曾几何时,东面的墙在数十年前是惨白一片,现在看着两面墙的涂鸦,除了为他们庆幸,也为自己庆幸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国家。
除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其他景点包括维利奇卡盐矿、布达佩斯多瑙河两岸、柏林博物馆岛、克拉科夫旧城中心等也属于联合国世界遗产之列。在反思二战历史的同时,能看到其他美好的景物,强烈的反差,是不是能让我们加倍珍惜眼前拥有的平安?